近期电子行业呈现两大核心趋势:一方面,国产AI芯片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贝股通,替代外购产品的进程加速;另一方面,集团凭借多元业务协同效应,季度业绩再创新高。行业需求温和复苏背景下,本土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正成为驱动增长的关键力量。
国产芯片加速替代,算力需求驱动技术突破
DeepSeek-V3.1的发布标志着国产芯片在精度与效率上的显著提升。该模型采用的UE8M0FP8参数精度专为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,其FP8格式相比FP16可减少50%的算力与显存需求,同时降低通信带宽压力,显著优化了训练与推理效率。目前,昇腾910D、寒武纪思元590等国产芯片已适配此类模型,显示出本土技术生态的逐步成熟。
英伟达H20芯片的停产进一步凸显了国产替代的紧迫性。TrendForce数据显示,中国AI服务器市场中外购芯片的占比预计从2024年的63%降至2025年的42%。与此同时,政策支持与技术进步正推动本土企业扩大市场份额。华为海思、等厂商的市场占有率有望在2025年提升至40%,而中国AI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在2024年达到1412亿元,约占全球的28%。
市场对算力的需求仍在持续攀升。以DeepSeek、ChatGPT为代表的大模型迭代推动智能芯片市场规模增长,2025年全球AI芯片销售收入预计达到920亿美元,同比增长29.58%。中信建投指出贝股通,国产芯片的生态适配与性能提升将加速算力基础设施建设,为行业长期增长奠定基础。
小米多元化战略发力,高端化与创新业务并进
2025年第二季度,小米集团总收入同比增长30.5%至1160亿元,经调整净利润达108亿元,双双刷新历史纪录。手机×AIoT业务贡献收入947亿元,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份额连续20个季度稳居前三。在中国市场,小米高端化战略成效显著,4000-5000元价位段份额达24.7%,5000-6000元价位段份额同比提升6.5个百分点至15.4%,高端机型销量占比增至27.6%。
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成为新增长引擎。该季度交付新车81,302辆,收入达213亿元,经营亏损收窄至3亿元,预计下半年实现盈利。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同比增长44.7%,智能大家电业务量价齐升,收入增长66.2%。此外,小米研发投入同比提升41.2%至78亿元,开源多模态大模型XiaomiMiMo-VL-7B及首款AI智能眼镜的推出,进一步强化了其在AI与硬件融合领域的竞争力。
电子行业的复苏与创新浪潮中,本土技术突破与多元化业务布局正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。国产芯片的崛起与小米的业绩表现,或将为行业注入持续增长动能。
本文源自:金融界
作者:观察君
大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